目标管理被称为“管理中的管理”,包括其中的层层分解策略、SMART法则和一些具体的操作工具和方法等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然而懂得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手法,并不意味着目标管理的成功,还需在目标管理的艺术把握上多下些功夫。
一、 变“为目标管理(MFO:Management For Objective)”为“用目标管理(MBO: Management By Objective)”。在管理的具体应用中,所谓的目标管理应该是“Management By Objective”,要是按照英文的直接翻译,应该是“运用目标来管理”,而不仅仅是“管理是为了达到某某目标”。用现在的流行词汇来说,或许也可称为绩效管理,是一种被许多企业经营者推崇的管理工具。
然而,我们在实施目标管理的时候,往往自己不自觉的犯了“MFO”的错误,仅仅把目标当成了最终的追求甚至口号。好像有一个争创“某某”的口号或战略,或者产值、利润等指标达到多少万,或者成本指标降低多少,就可以称为目标管理了。在战略和决策层面有了一些目标,并且有一定的指引和激励作用,然而在战术和执行层面,目标却越来越被弱化。虽然这跟授权不充分有很大关系,但最终的结果和状态还是目标被搁置。归根到底,还是管理者不钟情于目标管理,而更倾情于或者依赖于现场管理和直接的过程控制。这才是管理风格和管理艺术的问题。
从心态来说,与“用目标管理”相比,“为目标管理”还带有更多的应付心理的成份,好像不得已而“为”之。
二、避免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。尼采说过一句话:“兄弟,如果你是幸运的,你只需有一种道德而不要贪多,这样,你过桥更容易些。” 中国先哲孟子曾形象地教诲人们不要胃口太大: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,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”
我们一定要有目标协同的意识,避免目标间的矛盾和冲突。目标的协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,局部与全体、长期与短期、此利益与彼利益之间,都存在一个协同的问题。协同好了会相得益彰,而如果协同出了问题,则会带来无谓的损耗乃至冲突,直至功败垂成。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,也是为了将系统中诸要素更好的协同起来。如果如果经济建设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,将来能源的瓶颈势必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。
即便是在日常生活和家庭中,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协同问题。在情感与物质、物质与道德、道德与法制中间,由于心理天平的失衡,不知发生了多少不该发生的悲剧。
在商战中由于目标协同问题而引至的失败也比比皆是。曾经风光一时的超音速协和客机缘何黯然告别蓝天?因为高速(协和客机的飞行速度是音速的两倍)和噪音以及运营成本之间的矛盾无法平衡(协和客机的噪音和运营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客机),纵使其拥有当时最高的技术含量。
扫码加微信(刘老师)
扫码加微信(廖老师)